SCI、EI、SSCI三库同时收录的期刊,影响因子怎么算
一、影响因子的计算仅与 SCI/SSCI 相关
计算原理
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 IF)是由 科睿唯安(Clarivate) 在《期刊引证报告》(Journal Citation Reports, JCR)中发布的指标,仅针对SCI和SSCI收录的期刊。其公式为:某期刊2025年影响因子 = 该刊2023-2024年发表论文在2025年的总被引次数 ÷ 该刊2023-2024年发表的论文总数
例如:某期刊2023-2024年共发文200篇,2025年被引用1200次,则2025年影响因子为 6.0。EI不提供影响因子
EI(Elsevier旗下工程索引)是文献检索数据库,仅标识期刊/论文是否被收录,不涉及影响因子、分区等量化评价。若某期刊被SCI与EI双收录,其影响因子仍由SCI体系计算,EI仅作为收录资质证明。
二、三库收录期刊的优势与计算特殊性
跨学科影响力的体现
同时被三库收录的期刊多属交叉学科领域(如"管理+计算机"、"交通+工程"),其影响因子需在JCR中按学科分类确定分区。例如:若期刊属于"计算机科学"类,则按该学科所有期刊的IF排名划分Q1-Q4区;
若同时涉及"管理学"与"工程学",可能被划入多个学科类别。
更高的学术权重
三库收录期刊的稿件需满足多个数据库的评审标准,因此:IF通常高于单一领域期刊(如6.5分的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and End User Computing同时被SCI/SSCI收录);
在科研评价中可能被认定为"顶级成果",尤其在高校职称评定或项目申请中。
三、学者投稿的实用建议
优先验证期刊的收录状态
通过 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 查询SCI/SSCI收录(Clarivate Master Journal List );
通过 Engineering Village 确认EI收录。
关注JCR报告的复合指标
除影响因子外,还需参考:学科排名(如"计算机信息系统领域Top 10%");
自引率(低于15%为安全值);
国际发文比例(反映期刊全球化程度)。
选择发展迅速的交叉学科期刊
例如新兴的"智慧交通"、"人机交互"类期刊,因领域热度高,IF提升空间大。
结语
三库收录期刊的影响因子本质由 SCI/SSCI体系独家计算,EI仅作为收录凭证。这类期刊凭借跨学科特性与高录用标准,成为学术成果的"黄金出口"。学者在投稿时,应综合评估期刊的学科分区、国际认可度及长期发展潜力,而非单一追求影响因子数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