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光临《中国商论》杂志
  • 期刊刊名:《中国商论》杂志
    国际刊号ISSN:2096-0298
    国内刊号CN: 10-1337/F
    主管单位: 中国商业联合会
    主办单位: 中国商业联合会
    邮发代号:82-970
    咨询电话:13402255260
    电子邮箱: cnzhengkan@126.com

    注:来稿请注明所投期刊《》、姓名、单位、电话
    出版地:北京市
    出版周期:半月刊
    期刊语种:中文
    期刊开本: 16开

    当前位置:首页 > 期刊目录

    《中国商论》2023年24期

    目录

    流通经济

    流通业数字化转型的优势、挑战与对策陈智雄;1-5

    数字基础设施对我国与上合组织成员国数字服务贸易的影响研究路鑫雨;阿布来提·依明;6-10

    基于GA-XGBoost模型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影响因素分析张歌;乔敏;刘晓慧;11-14

    数字经济推动实体经济发展的影响与机遇乔英;马少勇;15-18

    区域差异视角下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供给效率及影响因素分析刘萱芝;陈柯潞;19-22

    深入学习二十大

    论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粤桂协作模式——基于广西大石山区百色市的调研分析蒙云龙;23-26

    “双中心”建设推进“两业融合”的实践现状与提升策略研究王红马;黄苏雯;27-31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分析罗佳;姚娜;吴金亮;32-35

    电子商务

    数字经济背景下广东省跨境电商产业升级路径探索张静;36-39

    基于文献计量分析的中国短视频运营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廖蓓蓓;40-43

    数字经济

    数字经济时代个人信息跨境流动规制问题研究陈胜;王可心;44-47

    数字经济发展与居民消费率之间的关系研究黄为彬;48-51

    数字基础设施、技术创新与城市创业质量黎赔肆;李益;彭芬;52-55

    数字经济发展提升城市经济韧性的实证研究葛璇;56-62

    国际商贸

    “一带一路”倡议下的中拉关系研究崔昊;63-66

    服务贸易国际标准化发展历程、现状和趋势研究黄远;67-70

    数字贸易协定DEPA的产生逻辑及内涵研究刘慧婷;宋明顺;杨珊珊;刘畅;71-74

    数字经济时代下中国对外贸易发展开辟破局之路的策略研究张雨格;75-78

    云南农产品外贸企业产业链标准化建设路径研究徐彦浩;79-84

    中国对RCEP成员国机电产品出口贸易研究——基于灰色关联分析和GM(1,1)模型李丽;于明;85-89

    消费市场

    元宇宙语境下的时尚品牌营销——以Gucci为例胡钰敏;90-93

    乡村振兴战略下预制菜产业高质量发展探究——以广东兴宁温泉漉菜为例辛科达;梁春树;94-97

    虚拟代言人特征对Z世代消费者品牌态度的影响研究——以产品类型为调节童柯森;汪柯良;王正;98-102

    基于灰色关联度的云南省旅游收入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冯万荣;103-109

    物流·产业链

    基于SPSS因子分析的华北地区物流发展平衡性研究华艺枫;侯学良;单腾飞;110-114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物流服务网络构建研究傅嬿霖;115-118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产品电商平台与农村物流业的协同发展路径研究曹丁凡;119-122

    金融视线

    海南自由贸易港金融信用体系发展探索与借鉴李晓娇;123-126

    控股股东股权质押文献综述闵俊棚;127-130

    服务经济

    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背景下的住宿业高质量发展研究——以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区为例潘玲;梁江川;缪小清;131-134

    博弈视角下长三角临港服务业区位重构效应和模式研究谢敏;吴振宇;卢凌美;135-138

    基于PEST理论和营销4P理论的预制菜产品行业发展研究张舒婷;139-142

    商业创新

    企业渠道伙伴双边专用性投资对合作创新的影响——海尔的启示王希凤;143-147

    产业经济

    产业集聚的影响因素及其对我国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启示邓永波;148-151

    粤北山区承接珠三角产业有序转移的路径研究伍雪玲;152-155

    企业管理

    家电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模式探究——以海尔智家为例吴舒婷;156-159

    基于层次分析和熵权法的中小微企业信用评级研究——以四川省新三板企业为例秦春艳;李道波;王钰;魏楠;袁勋;160-163

    保健品行业利润屏障及经济效应分析——以S公司为例李文新;胡涵清;164-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