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期刊刊名:《新闻研究导刊》杂志
国际刊号ISSN:1674-8883
国内刊号CN: 50-1205/G2
主管单位: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
主办单位: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
邮发代号:78-250
咨询电话:13402255260
电子邮箱: cnzhengkan@126.com
注:来稿请注明所投期刊《》、姓名、单位、电话
出版地:河北省石家庄市
出版周期:旬刊
期刊语种:中文
期刊开本: 16开
当前位置:首页 > 期刊目录
目录
研究论文
身体—技术—环境:新闻主播在XR虚拟演播室中的知觉重构研究王灏玺;孙宇茹;1-4
人工智能对新闻生产方式的影响及发展趋势探究王惠兵;5-8
基于扎根理论的大学生短视频使用需求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王雪莉;9-12
社交媒体用户隐私保护行为影响研究——以Z世代大学生为例刘畅;13-17
社交媒体平台粉丝融入行为对电竞战队忠诚的影响路径研究欧阳秉新;刘英杰;18-24
新媒体时代网络谣言治理的法律规制策略研究郭家涟;25-29
澳大利亚新法语境下青少年数字媒介素养培养现状、问题及路径探究孟姿言;30-35
新媒体背景下红色文化融入高职林科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路径探析应俊辉;章小燕;张欣伟;36-40
国际传播
电视节目拓宽国际视野与本土化表达路径研究谢荔;41-44
打破刻板印象:中医药国际传播中的媒介形象建构研究——以西方主要媒体的报道为例顾震宇;陈滟;周阿剑;45-49
评价理论视角下东南亚媒体对广西—东盟经济合作的话语呈现研究隗哲涵;徐铭锌;杨秋怡;崔熙佳;熊楚熠;秦川;50-54
城市传播
短视频对城市形象的媒介化建构与传播策略探究——以巢湖为例田淼琪;55-58
全媒体传播
新技术赋能背景下媒体高质量发展的路径探析姜焕琴;59-62
融媒体视域下主流媒体提升“四力”的路径探析孙晓东;63-66
河南卫视《中秋奇妙游》文化叙事创新策略探究邵欣雨;67-70
主流媒体青年报道的创新实践与价值引导路径探析——以北京青年报青年传播实践为例张知依;71-75
新媒体时代记者站新闻传播效能提升路径研究罗鑫;76-79
共情传播视域下政务短视频的传播策略探究——以抖音盐城交警账号为例朱文萱;刘杨;80-83
AIGC赋能法律服务智能化传播面临的机遇、挑战及应对策略探究班林涛;84-88
新媒体视域下中学图书馆数字阅读推广路径研究徐黎明;89-93
融媒体时代播音主持工作创新策略探究徐世龙;94-97
文化传播
文旅融合视角下山西红色文化的传承弘扬策略探析赵佳雯;98-104
新国潮背景下促进大学生文化认同的路径思考——以《哪吒之魔童闹海》为例胡彩璐;105-109
数字媒体技术在太行精神与红色文旅融合中的应用研究邢水红;110-114
“四全媒体”理念赋能甘肃优秀传统文化数字化传播路径探究周颖;115-118
“两创”视域下菏泽高校传承与创新黄河文化的路径探究舒保国;任晓杰;孔卫;张涛;119-123
新媒体应用
新媒体赋能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变革与实施路径探究张小丫;124-128
基于大数据分析的高校学生思想动态监测体系构建与精准思政教育实施路径探究任慧逸;129-133
网络圈层化背景下大学生思政认同的差异化传播策略探究连双双;134-138
智媒体时代“轻量化传播”赋能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宣传的策略探究陈键;刘锦东;139-143
数字技术赋能高校思政课程创新与学生价值观塑造路径探究樊狄宁;144-148
短视频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创新应用策略探究曲小敏;149-153
新媒体赋能职业本科思政教育的创新路径探究陈明蕾;154-158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政素养提升策略探究胡家林;159-163
新媒体时代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策略探究许雅萌;164-168
新媒体环境下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探索仕靖涵;169-173
新媒体环境下高职院校大学生孝道教育策略探析张晓鹤;174-178
编辑出版
地质行业标准出版中常见编校问题探究秦切;徐洋;179-189
期刊编辑职业内驱力生成的理与路探究张娅;190-193
新媒体时代科技期刊编辑的职业发展路径和培养机制研究赵成龙;194-197
传统文化在心理学图书中的创造性转化探析张伊伊;198-202
科技期刊学术质量与影响力深度耦合的进阶策略研究——以《核科学与工程》为例胡俊霞;高文龙;203-206
融合出版模式下教材资源的开发与应用策略研究胡云霞;207-210
数字化时代语词类辞书融合出版的潜力价值与实践路径探究王婷婷;211-215
数字化时代纸质期刊读者互动质量提升策略探究白瑞;216-219
认知视角下增强学术期刊微信内容阅读效果的引导模式探究齐烨;220-223
国产数字出版服务平台使用特点及发展策略探究张威;224-228
人工智能助力图书出版编辑转型研究许珊珊;229-232
影视动漫
新媒体视域下旅行类纪录片的创作特征与发展策略研究——以《何不秉烛游》为例陈伟华;233-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