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期刊刊名:《《教师》2023年06期》杂志
国际刊号ISSN:
国内刊号CN:
主管单位:
主办单位:
邮发代号:
咨询电话:13402255260
电子邮箱: cnzhengkan@126.com
注:来稿请注明所投期刊《》、姓名、单位、电话
出版地:
出版周期:
期刊语种:
期刊开本:
当前位置:首页 > 期刊目录
CSSCI跨学科研究中通讯作者署名规范:权威指南
随着人工智能与基因组学等领域的爆发性发展,交叉学科研究已成为学术创新的核心引擎。在CSSCI期刊投稿中,通讯作者署名规范直接影响论文评审结果。本文将解析跨学科合作中的关键规则与实践策略:
一、通讯作者的核心职责与资格认定
定义:通讯作者是论文的学术责任人,负责与期刊、读者进行学术对接,确保研究真实性
关键规则:
贡献度优先原则:通讯作者需对研究设计、经费、成果解释承担主要责任(参考CRediT贡献分类标准)
跨学科协作惯例:当研究涉及多机构合作时,通常由核心理论提出者或项目主导人担任通讯作者
争议点:部分高校在科研考核中仅认可“唯一通讯作者”,但多数CSSCI期刊允许标注2位通讯作者(需投稿前获得期刊书面同意)
案例:某高校“教育神经科学”团队因未明确通讯作者分工,导致论文被《心理学报》要求补充责任声明
二、跨学科研究的特殊署名冲突解决方案
高频争议场景:
双实验室合作:当实验数据与理论框架分属不同团队时,建议采用“并列通讯作者”模式
操作方案:在投稿信中说明分工(例如:A负责认知实验设计,B负责教育模型构建)
师生协作困境:导师常作为通讯作者并非因学术霸权,而是因需持续回应学术质疑(参考搜狐学术社区2023年调研数据)
创新实践:
在论文首页脚注声明贡献类型:“理论框架构建/数据分析/模型验证”
使用ORCID等学术身份证系统标注研究者专属ID
三、署名流程合规性核查清单
为避免返修甚至退稿,投稿前需完成:
期刊政策确认
核查目标期刊《作者指南》中通讯作者数量限制(如《科研管理》明确接受双通讯)
确认署名格式要求(中英文姓名拼写规范)
贡献声明文件
附所有作者签名的《贡献确认书》
标注基金项目号(国家社科基金等)增强学术可信度
学术伦理自查
通过知网查重(建议阈值<8%)
杜绝“荣誉作者”(未参与研究者挂名)
四、典型案例解析
成功经验:复旦大学教育技术团队在《远程教育杂志》发表跨学科论文时:
明确标注2位通讯作者(教育理论导师+人工智能专家)
在附录中提供作者贡献矩阵表
投稿3个月内即进入刊发流程
智能总结:跨学科署名5大黄金法则
1. 通讯作者资格 = 研究核心责任人 + 可持续学术对接人 2. 双通讯作者需期刊书面许可,投稿信必须说明分工依据 3. 学生为第一作者时,导师宜任通讯作者应对后续质询 4. 中英文署名格式需完全一致(姓全大写,名首字母大写) 5. 投稿前完成三核查:期刊政策/贡献声明/查重报告
权威资源延伸:
《中国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规范》(教育部2023修订版)
ORCID学术身份系统(开放研究者与贡献者身份标识)
CRediT学术贡献分类器(14类标准化贡献描述框架)
规范的署名设计既是学术伦理的基石,更是研究成果获得跨领域认可的关键路径。当团队协作突破学科壁垒时,清晰的责权分配将使创新价值倍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