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网
权威机构认证
100%正刊 所推荐刊物均版属备案
立即咨询
期刊网
资源丰富,100%正刊 所推荐刊物均版属备案
立即咨询
时事报道

国际合作论文署名争议:通讯作者邮箱的机构归属处理

国际合作论文署名争议:通讯作者邮箱的机构归属处理

在跨国科研合作日益频繁的背景下,通讯作者邮箱的机构标识问题正成为学术成果归属的核心争议点。一项针对全球12个国家的调查显示,国际合作论文署名冲突中,因邮箱机构标识引发的纠纷占比高达37%1。本文将解析争议根源并提供可落地的解决方案。


一、争议根源:邮箱背后的“双重标识”陷阱

● 机构归属模糊性:当通讯作者使用个人邮箱(如Gmail)而非机构域名邮箱时,期刊系统默认将邮箱后缀作为机构标识,导致实际单位与系统记录分离。
● 责任主体错位:某东亚研究团队因使用私人邮箱投稿,其成果被错误归属至海外合作机构,引发跨国科研团队隶属关系争议。

二、风险升级:从技术失误到学术纠纷

  1. 沟通链条断裂
    期刊通知、审稿意见等关键信息将发送至通讯邮箱。若邮箱后缀无法关联真实机构,可能导致:

  • 单位无法及时追踪项目进度

  • 作者错过稿件修改截止期

  1. 学术成果归属纠纷

  • 成果统计时被计入错误机构,影响科研绩效评估数据

  • 基金结题或职称申报时缺乏官方佐证

  • image.png

三、实操策略:三层防护体系

✅ 邮箱规范:机构域名强制绑定
● 通讯作者必须使用单位专属邮箱(如name@univ.edu.cn )
● 多机构合作时,在署名栏补充标注:“通讯作者实际所属机构:XX大学*”

✅ 期刊系统双重确认

投稿环节补救措施
初次投稿上传机构工作证明作为附件
进入同行评审向编辑部提交单位授权函
论文接收前要求更新系统内机构信息

✅ 署名协议前置化
合作初期即签署《跨国研究署名确认函》,明确:

  1. 通讯作者邮箱后缀与机构的对应关系

  2. 成果拆分申报时的分配比例

  3. 争议发生时的仲裁机制


经典案例:跨洲团队的破局之道

中德联合研究团队在《环境科学》投稿时,因德国通讯作者邮箱后缀显示为“.de”,系统自动将其归属至德国机构。团队采取以下措施:

  1. 向期刊提交中方单位域名邮箱(替换原个人邮箱)

  2. 在作者贡献声明栏增加标注:

    “通讯作者现任职于XX中国实验室,邮箱变更说明详见附件”

  3. 附两国机构联合出具的署名权确认公函
    最终论文机构归属获期刊数据库修正。


长效管理建议

  • 建立机构邮箱年检制度:科研管理部门定期核查通讯邮箱有效性

  • 开发署名风险模拟工具:输入合作方邮箱后缀自动生成归属分析报告

数据显示,规范邮箱使用可使成果归属准确率提升至98%,从源头规避跨国学术成果产权争议